毒品犯罪备受关注,2月3日,最高检第二检察厅厅长元明在最高检厅长网络访谈中透露,去年检察机关批捕起诉的毒品犯罪案件数量下降,但是毒品犯罪案件总量仍高位徘徊,全国毒情形势依然严峻。“伪装毒品”迷惑性强,一些还披上了“零食”“饮料”的外衣,极易诱导少年儿童。
元明表示,毒品犯罪手段不断翻新,“互联网+物流”的制贩毒活动突出。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涉毒信息,传授制毒技术,销售购买毒品,通过网络物色运毒“马仔”或物流进行寄递,再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甚至虚拟货币支付毒资,实现人货分离、人钱分离,隐蔽性较强,调查取证和法律适用难点多。
此外,新型毒品花样百出,“伪装毒品”迷惑性强。元明表示,新型合成毒品增长迅速,滥用仍呈蔓延之势,“蓝精灵”“开心水”“邮票”等新类型毒品种类之多、流行传播之快、滥用危害之大,远远超出传统毒品。一些毒品还披上了“零食”“饮料”的外衣,迷惑性极强,令人防不胜防,不仅增加侦查难度,还极易诱导少年儿童。
毒贩从过去单纯的以贩养吸转向雇佣、指使或者利用他人贩卖毒品来达到获利目的,跨区域贩毒、团伙贩毒成为新动向。一些贩毒团伙通过海运、国际快递、人体携带等方式将毒品走私至境内,再由境内的团伙组织分别实施运输、分销、保管毒资等行为,形成制、贩、运全产业链条。
针对毒品犯罪新形势新情况,元明表示,检察机关重拳出击,对毒品犯罪零容忍。
他指出,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批捕、起诉职责。对重大疑难复杂毒品犯罪案件,做好提前介入、引导侦查工作,稳步提升退回补充侦查、自行补充侦查工作质效。依法履行不批捕、不起诉职能,严格审查运用证据,对毒品犯罪案件证据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姑息不迁就,防止“带病”起诉。
并且,加强立案监督、侦查监督,纠正漏捕漏罪漏犯,监督公安机关全面收集和固定证据,推动侦查由“抓人破案”向“证据定案”转变。强化审判监督,提升毒品犯罪案件的刑事抗诉质效,一批因裁判认定事实、适用法律错误导致量刑畸轻甚至无罪的案件得到依法纠正。
加大涉毒资产查缴工作力度也是关键。元明表示,毒品犯罪是典型的逐利型犯罪,对毒品犯罪打财断血,摧毁其经济基础尤为重要。加大涉毒洗钱犯罪查处力度,提高涉毒资产审查认定的能力和水平,加强与公安、法院、反洗钱部门的协作配合,共同研究建立反洗钱资金监测模式。
来源:新京报 记者 王俊